2024年 小组分享 5月份 第四周 打破偏见的信心

2024年 小组分享 5月份 第四周 打破偏见的信心

“天使告诉主复活,方才想起主所说;持守纯全的信心,全然信靠主话语。信心灵魂的眼睛,看得更高且更远;打破偏见的信心,誓作福音见证人。”《路加福音》来到本周的最后一章,也结束了主在地上人子的一生。主被钉十架受死、埋葬、第三天复活。祂的复活带来一个新的开始。在当时,不同的人,对主的复活有不同的回应。耶稣的复活对当时的人来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新事,所以有人怀疑、有人不信是很自然的。但今天2千多年后,成千上万的见证人证实了祂的复活。而这位复活的全能主,却不是高高在上的坐在遥不可及的天堂宝座上的主。相反的祂是一位愿意走入人群与人亲近、建立美好关系的主。但是世人对这复活主的回应却不尽相同。有些人只是与主擦身而过、有些是萍水相逢、泛泛之交。有些却是与主生死与共的紧紧相连,活出了一生的命定,与主共创出了生命的历史,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复活的第一批证人是始终如一跟随事奉主的妇女,她们从天使那里听到耶稣已经复活的消息之后,第一时间传给了十一个使徒,然而使徒们却不以为然。使徒们在耶稣的传道生涯期间,应该是听了最多关于耶稣将要受难和复活话语的人,然而他们却因著相信死人不能复活的偏见,胜过耶稣所讲的话,而不相信耶稣已经复活了。美国惠顿学院的霍桑教授曾说过:“信心是我们灵魂的眼睛,因此信心之人能夠越过限制自己视野的物质与感觉的墙垣,看得更高更远”。本周经文中出现了两类人,一类是不被当时社会所认可的妇女,一类是耶稣的门徒。让我们查考这两类人的信心如何,以及他们是如何看待神的话语的。主也透过本周经文,让我们去思考我是哪一种人?在我心中,在我平日行事为人的决定中,我是常常与主擦身而过的人吗?是有问题时也不找祂,不信任祂的泛泛之交?还是无论得时不得时,都紧紧相随的生死之交?盼望我们带着全然信靠神话语的心,「打破偏见的信心」,作福音的见证人和耶稣复活的传扬者。

本周经文

路加福音24:1-12

「1 七日的第一日,黎明的时候,那些妇女带着所预备的香料来到坟墓那里,2 发现石头已经从坟墓滚开了,3 她们就进去,只是不见主耶稣的身体。4 正在为这事困惑的时候,忽然有两个人站在旁边,衣服放光。5 妇女们非常害怕,就俯伏在地上。那两个人对她们说:为什么在死人中找活人呢?6 他不在这里,已经复活了。要记得他还在加利利的时候怎样告诉你们的, 他说:7 人子必须被交在罪人手里,钉在十字架上,第三天复活。8 她们就想起耶稣的话来。9 于是她们从坟墓那里回去,把这一切事告诉十一个使徒和其余的人。10 把这些事告诉使徒的有抹大拉的马利亚、约亚拿,和雅各的母亲马利亚,还有跟她们在一起的妇女。11 她们这些话,使徒以为是胡言,就不相信。12 彼得起来,跑到坟墓前,俯身往里看,只见细麻布,就回去了,因所发生的事而心里惊讶。」

一、经文分享

耶穌是彌賽亞、是神的兒子、是基督,如果我們不確認耶穌的身份,耶穌的死對我們來說便沒有意思的。本周经文来到《路加福音》的最后一章,第24章內容綱要主要讲述人子救主復活、顯現與升天。其内容可分为五段:復活的宣告(1-12节);向往以馬忤斯的兩個門徒顯現(13-35节);在耶路撒冷向十一個使徒顯現(36-43节);囑咐門徒等候應許的能力(44-49节);被帶到天上(50-53节)。本章说到耶穌已復活了,但耶穌最貼身的門徒聽見了和看見了也迷糊、甚至心信得太遲鈍。這對我們有很大的提醒,耶穌已經復活了,我們要怎樣回應和該持甚麼態度呢? 當我們認識基督的身份時,祂的拯救和復活才對我們有意義,我們所相信的才不會枉然。本周经文又分为两段:婦女在墳墓找耶穌 (1-7节);門徒不信,只是希奇 (8-12节)。在第一段经文中,古时犹太人殡葬的规矩,是用香膏膏死人的身体,并用细麻布加上香料裹上。犹太人以礼拜天为「七日的第一日」(1节),新约信徒则把礼拜天叫作“主日”,是为了记念主耶稣的复活,主的复活像征一个新的开始。上一章是耶稣被钉死在十架上,为世人成就了永恒的救赎。今天是主的复活,是一个全新的开始。经文说到七日的第一日,妇女们拿了香料来到坟墓前要膏主的身体。耶稣在上十架之前说了很多遍祂要复活,妇女和门徒都听见了。但听归听,当主真的复活时,他们却不见得相信和明白过来。因为没听进去,所以妇女依然预备了香料要来膏主的身体。「忽然有两个人站在旁边,衣服放光」(4节),他们是两个作见证的天使(23节;约20:12)。主耶稣降生的时候,有天使报告大喜的信息(2:10);主耶稣复活的时候,也有天使见证,二者都是人类救赎历史上最关键的时刻。接着,当妇女们找不到耶稣的身体时,天使就显现,并问她们“为什么在死人中找活人?”(5节) ,意思是“为什么到埋葬死人的坟墓里寻找复活的主呢?”在亚当的旧造里,找不到胜过死亡的生命,任何伟人的结局都是死亡。但在主耶稣的新造里,结局却是生命的大能与荣耀。然而直到今天,教会中仍然有许多人在死人中找耶稣。「祂不在这里」(6节),指主耶稣只是经过坟墓,因坟墓并非祂的终点,死亡的经历只是为了败坏那掌死权的魔鬼(来2:14)。现在,祂「已经复活」(6节)、离开坟墓了。主耶稣是在受害的「第三日复活」(7节),神在创造的时候,也是在第三日长出生命来(创1:11-13)。主耶稣站在人子的地位上替罪人死了,“特要借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来2:14)。现在,祂”已经从死里复活,成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林前15:20)。

至于第二段经文说到,天使提醒妇女们耶穌說過的預言,「她們就想起耶穌的話來,便從墳墓那裡回去,把這一切事告訴十一個使徒和其餘的人」(8-9节)。主一再预言「第三日复活」(9:22;18:33),但她们却和所有的门徒一样,总以为只是比喻(约11:24),从来都不知道将看到一个空坟墓。今天,我们也只有在灵里看到空坟墓的时候,才能真正明白《圣经》中所说的一切都是在见证基督;然后才能「从坟墓那里回去」(9节),兴奋地把真理分享给所有的人。她們回去告訴使徒所發生的事後,《圣经》才指出「那些婦女」是誰。第10節:「那告訴使徒的就是抹大拉的馬利亞和約亞拿,並雅各的母親馬利亞,還有與他們在一處的婦女」。抹大拉的马利亚曾经被主耶稣赶出七个鬼(路8:2;可16:9);约亚拿可能就是希律家宰苦撒的妻子(路8:3);雅各的母亲马利亚可能就是耶稣的母亲马利亚(太13:55;27:56)。为什么《圣经》要先寫經歷再記名字呢?原來,當那些婦女的生命經歷過復活的主,生命起了變化,就各自有她們的生命信息,可以去向別人傳講。這樣,她們的名字才會被記錄下來。她們經歷過復活的耶穌後,過去的艱難被翻轉、疾病得醫治和天使向她們的顯現等,都成了她們生命的信息。她們是跟從耶穌去到最後的人(路23:55),也是耶穌死後最早去到耶穌墓前的人(路24:1) 。耶穌復活後,她們不再在死人中做事,她們是在使徒中做事,是對使徒有影響力的人,只因她們有了自己的生命信息。今日,我們也是這群婦女中的一個。我們不要輕看自己,要認識神,經歷神,就會有生命的信息去影響別人。这些门徒并不轻信,甚至对于他们所熟悉的姊妹用亲身经历作的见证,他们仍然「以为是胡言,就不相信」(11节),非要眼见为实。「只见细麻布」(12节),表示原来的形状还在。如果尸体被人偷去了,不是将细麻布和身体一起挪走,就是把细麻布解开,形状一定会很乱。因此,彼得「因所发生的事而心里惊讶」(12节),但还是难以置信。复活是一件属灵的事,不但属肉体的人不能领会属灵的事,连当日的使徒也是信不过来;心眼的帕子若不除去,人就无法相信复活的生命和荣耀。

总结本周经文,首先从这里,我们明白到当一个人不信主是复活主时,他是会依然活在旧的生活框架里,用旧有的方式来处理生命的问题,以致生命是没有突破的。所以当我们常常在同样的问题里兜兜转转时,我们真的要检视自己是否还活在旧的生活模式里,还是依然用旧的方式、眼光来看待或处理事情。她們想來膏耶穌的屍體,她們的心態和思想都認為耶穌已經死了。婦女被舊經驗捉住,就是一個人死了,必定是葬在墳墓,所以要找這個人就是去墳墓了,這是舊經驗。當她們用舊方法去找面對新問題的答案,結果找不到。天使對她們說「为什么在死人中找活人呢?」(5节)進入新的時代,是不能帶著舊思想的。所以往墳墓去找,必定找不著活人;在舊經驗裡必找不著新出路,在過去裡必找不著新的動力。我们知道这班妇女是最后离开主被钉的十字架,也是第一班来到坟墓前的人。所以她们是爱主的一群。但是她们的爱是一种绝望的爱、缺乏信心的爱。虽然如此,主却很宝贵她们的这份爱。因此复活主就让天使点醒她们,使她们明白过来,加添她们的信心。使她们带着有盼望的爱,成为第一批为主复活做见证的人。當婦女聽見天使的話時,她們便想起耶穌曾說的話,這是十分重要的。當有些事情發生時,我們會否想起神的話呢? 當婦女馬上回想起耶穌說過的話時,她們便回應,便將這事告訴使徒,她們的名字便被神紀念。原來當我們對神的復活有回應時,我們是會被神紀念的。當婦女走來向門徒說看見天使向她們說耶穌已復活,「她們這些話,使徒以為是胡言,就不相信」(11节),「胡言」有精神錯亂的意思,門徒覺得她們胡言,也是由於舊經驗。他們不相信神蹟,不相信人可以死而復活;所以也是舊思想無法通向新的路。很多時候我們都驚訝神的作為,但驚訝過後又怎麼樣呢? 耶穌的身份是彌賽亞、是基督、是神的兒子,這對使徒來說應該很有感覺的,因為這是猶太人一直以來所期睇的彌賽亞,但使徒竟然不信,只有彼得有一點反應,但也只是驚訝了一下,然後就回去了。主耶穌已復活了,我們有回應嗎?

二、信仰功课

1、主的复活

眼見總是阻擋人的信心,在人的眼中,主實在是死了,也埋葬了,這些事實都是不能改變的,因為這些事在眼見裡太真實了。在跟隨主的人中,不少人一再聽主說到祂要從死人裡復活的事,但是沒有幾個人,甚至是一個也沒有,他在主被殺死了,又埋葬了以後,會想起主要復活的事。所以在安息日的期中,都預備了香料和香膏,要在安息日過後,去膏耶穌的屍體。她們對主的愛實在是寶貴,但是她們對主的認識卻是有點模糊了,眼見叫她們記不起主的話來,她們以為能為主再作的事,就是給主的屍體多加香料和香膏,表明她們對主的思念。我們承認她們靈裡的認識是愚昧,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我們的愚昧也不比她們少。復活實在是一件大事,雖然他們見過主叫死人復活,但那些復活過來的人以後還是死了,他們實在不能瞭解復活,正如我們在人的理智裡也沒有辦法去瞭解復活。我們雖然不能瞭解,但主的復活是歷史的事實,主復活在人身上所起的作用也是我們實在的經歷。雖然信心受眼見的影響會暗淡下去,但信心一旦恢復過來,人的靈一甦醒,主的復活也和死與埋葬一樣的真實,信心所見的復活,也就成了眼見的復活。主的死、埋葬,並復活,組成了福音的內容,神的定規是這樣,事情就照著神的定規去完成。主的復活是必定要出現的,主若不復活,祂的死和埋葬便毫無意義和效用。主埋葬在一個新的石頭鑿出的墳墓裡,也是在神的管理下安排的,為了主的復活作準備。猶太人的墳墓不是只安放一個人的,而是安放許多人的。一般來說,墳墓是為家族預備的。沒有葬過人的新的墳墓,裡面所安放的只有主一個人,有復活的事就只有是主復活,不可能是別的人復活。主一上了十字架,撒旦就知道事情比主活着的時候更糟了,它要想盡辦法去抹煞主復活的事。我們記得在《馬太福音》的記載中,祭司長等人要求彼拉多派兵把守墳墓,又用大石頭堵住墓門,他們怕門徒偷了主的屍體,就說是主復活了。但是這樣的安排一點也不起作用,相反的還證實了主復活的這一回事。事後他們又放出流言說,門徒偷走了主的屍體,但這也沒有用處。主復活就是復活,不是只是說說復活,而是真實的從死人中復活,也不是新派又稱自由派的人所說的“精神復活”,或是“精神不死”,或是“影響傳流後世,作了人的模範”,而是實實在在的身體復活,讓跟隨主的人,在生活的實際經歷中去認知祂的復活,絕沒有像不信派的胡言說,復活是門徒在精神迷離中的一種幻覺。

2、天使的宣告

主在復活以後,多次的向門徒顯現,在《路加福音》裡記載了其中的三次,每次都是在不同的场合裡顯現,門徒在看見主顯現以前的心情都不相同,但是卻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主的復活在心思的認識上糢糊,在經歷的認識上也沒有把握。主的顯現要把他們心裡的疑惑和陰暗除去,好使他們真正的經歷復活的主,也要作復活的主的見證。「七日的第一日,黎明的時候」(1节),這些婦女心裡記掛著被殺的主耶穌,好不容易才等到安息日過了,天色還沒有全亮,她們就往墳墓那兒去。這樣的勇氣使她們首先聽見主復活的訊息。她們在墳墓裡遇見了天使,天使向她們宣告主已經復活了。擋在墓門的石頭輥開,表明了死亡的權勢已經給打破了。人與鬼都曾用盡了方法來阻擋復活的事發生,但主是生命的主,祂原不能死,祂進入死地只是為了替人贖罪,罪的問題除去了,祂就要復活,藉著復活顯明祂是生命的主,顯明生命吞滅死亡的事實,使被罪和死綑綁的人得着釋放,不再作罪的奴僕,也不再給死亡的權勢轄制。「為甚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祂……已經復活了」(5-6节),天使這樣的宣告,把復活的真意都說出來了。不錯,主曾死過,那是因為祂站在罪人的地位上替他們死,但現在祂從死裡復活,敗壞了掌死權的魔鬼,打破了黑暗權勢的轄制。千百年以來,只有人進入死亡,卻沒有人從死亡中出來。主耶穌在復活的大能中頭一個從死亡中出來,祂這一出來,就叫那些因信祂而在祂裡面的人,也能像祂一樣從死亡中出來。祂走出了從死亡中得生命的路,叫跟隨祂的人都能脫離死亡,進入生命。這是第一點該注意的事。在天使的宣告中,其次該留心的是,主耶穌是活人,不是死人,雖然祂有過死亡的經歷,但祂仍然是活人,所以在死人中是找不到祂的。在亞當的舊造裡,一切的結局都是死亡,就算是活著,也不能在他裡面找到完全的生命,勝過死亡的生命。主耶穌是人子,但不是在亞當裡的人,祂沒有死亡的結局,死的經歷只是為祂顯明生命的完全與豐富,證明了生命的大能與榮耀;向人指明了,在亞當的舊造裡只有死亡,在基督裡才有生命。基督的復活結束了舊造的一切關係,帶進了新造的榮美的生命。

3、主的復活是應驗主自己的預告

復活是一件新事,是新的觀念和經歷。人的心思不容易一下子就領會過來,連當日的門徒也不能,當婦女們把她們所遇見的告訴他們,「使徒以為是胡言,就不相信」(11节),他們去墳墓看了回來,只是覺得事情希奇,但還是信不過來。天使宣告了主復活以後,就指出復活不是偶然發生的事。天使提醒婦女們,主還在地上與眾門徒同在的時候,已經三番四次的說到,「人子必要被交在罪人手裡,釘在十字架上,第三日復活。她們想起耶穌的話」(7-8节)。主的話使人的靈甦醒了,看見了復活,人就安息了,歡然的離開死人之地。主知道人的軟弱,很容易被眼見蒙蔽了裡面的眼睛,看不見主的所作,也就看不準主的所是。主給人先說了話,使人在事情成就的時候,就有把握的知道祂是誰了,祂不單是先知,祂是主,祂更是復活的主。主的復活是一件歷史的事實,這事實的性質是屬靈的,屬肉體(物質)的人不能領會屬天(靈)的事,所以天使向婦女們宣告了主的復活以後,門徒的心思還是迷蒙的,對主復活的事仍舊是閉塞的。主要叫他們看見這個屬天的奧秘,領會這個屬靈的祝福,就是主的得勝,要使跟隨祂的人也能向死亡誇勝,祂就一再的向門徒顯現,使他們在實際的經歷上認識復活的主。對於沒有實際的經歷的人,所有的屬靈知識都是空的,屬靈的事物只能存在人的思想裡,卻不能顯在實際的生活裡。有了實際的經歷,屬靈的事就不是空洞的說話,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內容。所以主在向門徒的顯現裡不單要他們認識復活的事,也親自經歷復活的主。復活是福音的根基,沒有復活就沒有福音。復活也是屬天的事物顯在地上的依據,沒有復活,人就不能得著神的生命,神在地上就找不著作祂出口的人,人也沒有可能去恢復神的形像。撒旦要抹煞主的復活,主卻藉著顯現使門徒確定了祂的復活,使他們在復活的認識和經歷中,接受神榮耀的恩典,作基督的榮耀的見證。

4、基督復活的重要

基督的復活在每一個基督徒的信仰上是非常重要的。多少時候我們重視基督的降生那歡樂的日子,有時也紀念到基督的受苦被釘十架,但卻常常忽略了祂的復活。我們應該知道,基督的生與死固然重要,但若沒有祂的復活,那麼,我們今天還是不能得著拯救。在這裡我們要提起以下幾點來說,使我們能發現基督復活的重要:一、影響到《聖經》存在的價值:基督若沒有復活,我們所寶貴尊敬的《聖經》就失去了價值,因為在《聖經》裡多次記載並見證基督的復活,基督沒有復活,《聖經》就作了假見證,這樣,《聖經》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但感謝讚美主!祂已經復活了,所以《聖經》還存在且更被人重視。二、影響到父神公義、聖潔與信實的神性:基督若沒有復活,神就被褻瀆,因為基督會說祂是神子。同時神的公義、慈愛,聖潔也要蒙垢,因為神也會為基督作過見證,說基督是神的愛子。基督若真的沒有復活,這位神也不值得我們去敬拜,因祂也為基督作了虛偽的見證,然而今天有這麼多的人在敬奉這位神,因為基督已經復活了。三、關係整個人類之能否得蒙救贖:今天我們能唱哈利路亞,是基督的復活使我們唱出來的。要是基督沒有復活,我們的敬拜、唱詩、禱告、奉獻……等等都屬徒勞,我們仍是在罪惡和死亡之中。使徒保羅說:“基督若沒有復活,你們的信便是徒然,仍在罪裡。比世上眾人更可憐”(林前15:17-19)。換句話說,基督若沒有復活,我們就都不能得著拯救。因為基督曾多次說過,祂要被殺害,但三天后要從死裡復活。今天,每一位基督徒都能經驗蒙恩得救的喜樂,那就是證明基督實在復活了。

5、基督復活的史實

依照《圣经》及羅馬歷史的考據,當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時候,信徒逃散,眾叛親離,披戴上荊棘冠冕,穿著紫色長袍,身受毒打苦刑,唾面摑頰等痛苦侮辱,猶太祭司領袖,一味誣陷,並唆使民眾呼吼……「除掉他……釘他十字架」。當時太陽晦冥、大地無光、人間黑暗,至是已達極點,從表面看來,似乎是罪惡死亡和魔鬼已經得勝掌權了。但是等到基督復活,就是這一切惡勢的總崩潰。在耶穌死了以後,有一個議士名約瑟來請准巡撫本丟彼拉多,將耶穌葬在一個石穴墓中,祭司長文士和法利賽人嚴防盜屍,乃將輥在墓口的大石頭加上封條,並請彼拉多派兵把守妥當,可謂萬無一失。再看當時的信徒們,除一兩位少數人戰兢恐懼的勉強來到墓前憑弔外,其餘多東逃西散,那有敢妄想盜屍的事,且亦絕無可能,甚至對基督死後第三日要復活的預言,都因駭怕悲傷而忘懷了,所以後來聽到基督已經復活了,都感覺詫異驚奇,甚且有信徒多馬懷疑不信。從以上所讲述的各項,可作如下的分析,足證基督實在復活了。1、基督確已氣絕身死了。從下面所引的經文,可以證明(可15:37,39,44,45;路23:48)。百夫長和看守的人與周圍觀看的眾人,都親眼看見耶穌死的情形,巡撫彼拉多也查明基督已死的實況。2、基督死後被人按當時常規用細麻布和一百斤香料,將屍身裹纏(約19:30-40)葬在石穴墓中,墓口大石頭擋住(可16:3;太27:8)。這不獨證明基督確已死了,且證明盜屍之不可能,若系盜屍,何能將裹頭巾等卷好分別放在墓內。3、祭司長和法利賽人嚴防盜屍,把墓口的大石頭加上封條,派兵丁把守妥當(太27:62,66),要想盜屍萬不可能。4、信徒起初也懷疑基督已經復活,有一些信徒雖然聽見耶穌復活了,卻是不信(可16:11-14),連使徒也不相信(路24:11;約20:25),直到他們親自看見了復活的基督才相信(約20:8,16,28) 。5、基督從死裡復活了的見證。耶穌基督復活以後四十天之久,多次多方,向多人顯現,教訓門徒,施行神蹟,同吃同喝,以後當眾升天,複經眾門徒到處廣事宣傳基督已經復活了,而當時反基督的空氣,彌漫於猶太各地及全羅馬帝國,但猶太領袖和羅馬官吏,對於基督復活的宣佈,既末公開否認,亦未嚴加禁止使徒宣傳,足證基督是真的已經復活了證據確鑿,了無疑意。

三、打破偏见的信心

有这样的一个分享,中国当代女作家,注册心理咨询师,一级作家毕淑敏曾写过这样的一篇《翻浆的心》:毕淑敏从西藏回家探亲,在路上遇到一个浑身是土,穿着破烂的男子想要搭车。男子声称自己的妻子生了孩子,没奶水,他跑出来借了点小米,赶回去给孩子熬米汤喝,要不然孩子就会活活饿死。出于怜悯,毕淑敏让男子上了车。车子启动以后,司机告诉毕淑敏,说他以前有个同事,遇到一个很可怜的人搭车,结果上车以后,杀害了同事,甩在了沙漠,然后独自开车离开了。毕淑敏听完立刻心里一沉,她回过头再去打探刚上车的男子,发现男子正手脚麻利地搬动她的提包,提包里装的是她给父母买的礼物。为了不让男子得逞,司机加快了速度,因为车子剧烈的颠簸,男子只能紧紧把提包抱在怀里。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在男子正准备离开时,毕淑敏叫住了他。她要检查一下自己的提包里有没有少东西。爬到车厢,毕淑敏发现自己的提包被结实的绑在木条上,捆绑的那根绳子正是男子用来扎米口袋的绳子。原来,是她原本捆绑提包的绳子断裂了,男子靠近提包,是想用自己的绳子重新把提包固定起来。了解清楚前因后果的那一刻,毕淑敏说,自己的心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偏见是一副有色眼镜,透过它看到的世界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颜色。《艾特熊和赛娜鼠》是导演本杰明·雷内执导的一部手绘电影。这部电影获2013年第38届凯撒奖最佳动画片。动画片中本来地上“熊”的王国,地下“鼠”的王国是势不两立的两大阶级,他们之间的偏见和隔阂。然而,赛娜鼠和艾特熊在实际相处中,彼此鼓励,互相欣赏,互相照顾。两人打破偏见,成为无话不谈的灵魂伴侣。这部充满法式浪漫的温暖动画,想要告诉大家的是:只有当我们逃离偏见时,才能看到更大的世界,结交到更多的好朋友。偏见固然存在,只是「打破偏见的信心」是遇见更多美好的开始。不管是陌生人,还是先入为主的人,甚至是认定的习俗,放下偏见,会看见“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纪元。

当今社会,“偏见”与“歧视”常常被滥用,什么才是偏见?偏见是一种基于错误且僵化的泛化观点而产生的反感。在没有足够依据的情况下就把人往坏处想。中国的成语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比如“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穿凿附会”等都指出了我们常常将自己选择性的记忆,与传闻相混合,并对此进行了过度泛化。如此的过度泛化也许是最常见的思考谬误,然而,这样的归纳却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人类过度泛化的倾向本具有进化意义。我们所面对的信息如潮水般扑面而来,为了尽快适应生活的更迭,我们必须快速地为面前的新事物定性,孰善孰恶。由于我们无法对世间万物都有详尽的了解,并据此做出判断。于是,我们不得不依赖于这样粗略却广泛的预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偏见的本质》作者奥尔波特指出,“但凡一个人能够在足以推翻预先判断的依据面前,纠正自己原先错误的判断,就并非偏见的持有者。而那些在新知识的冲击下,依旧冥顽不化、固执己见的人所持有的预判,才会被称为是偏见”。由此,预判与偏见的区别在于是否能够不带抵触地讨论、并纠正原先观点。奥尔波特借此进一步将偏见归纳为如下的定义:它能够被感觉到,也能够被表达出来;它可以是针对整个群体的,也可以是针对单独个体的;个体往往会因为作为群体一员而遭致偏见。《圣经》撒玛利亚妇人的故事(参约4:1-42),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主藉由撒玛利亚妇人的故事教导我们如何学习耶稣「打破偏见的信心」。当所有人都对打水的妇人“避而远之”时,耶稣没有对她视而不见,还主动与她说话。结果,不仅是妇人、全城的人都信主,蒙受极大恩典。这一切的开始都从耶稣选择“不论断这个女人的过去”,而是把她看作是宝贵的。作为基督徒,上帝赋予我们能力,将光和生命带到这个充斥着黑暗和死寂的世界。我们要做这样一群人,改变习以为常的思维惯性和偏见,拒绝接受或承认这裡没有希望,相反,我们要影响周围的人,恢復他们的希望。改变偏见,打破思维惯性,我们只需要效法耶稣,祂已经告诉我们应当如何行。

四、认识偏见,打破偏见

偏见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偏见与态度有关,但偏见又不同于态度。我们知道态度包含三个成分: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与态度的认知成分相对应的是刻板印象,它代表着人们对其他团体的成员所持的共有信念。偏见则是与情感要素相联系的倾向性,它对他人的评价建立在其所属的团体之上,而不是认识上。从这一点来看,偏见既不合逻辑,也不合情理。行为成分体现在歧视上,如招工时排除女性或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偏见的背后是对立,其实质是不同人所扮演的角色及角色所代表的利益是不同的。用俗话来说,就是屁股决定脑袋。大家都有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思考的主观意识,在事实不够清晰并情绪化的时候,这时,偏见就产生了。从偏见的产生来说,偏见是自源性的,是不能够被消灭的,偏见会一直存在。但从个体的角度来说,偏见却是可以被消除的,这个消除的过程需要沟通、需要理解。我们的头脑需要经常对自我的认知进行思考和反省,有意思地去问自己关于某个人或者某个事物的看法,是否是客观理智的,是否产生了偏见,这种偏见会不会影响到你的对事物的判断以及你可能采取的行为。偏见也未必只有坏处而没有好处,我们谈”打破偏见”的同时是否也是一种偏见呢?我们其实可以利用人们偏见的心理作为手段来达成我们的目的,比如,商人在商业活动中,利用人们对奢侈品的偏见,来标榜自己的身份;政客利用人们仇富偏见,来获得选票等等。偏见背后的产生机制是人们的惯性思维,偏见背后的这种机制并非是坏的,它有利于我们的大脑更高效的运转。我们了解与认识偏见,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我们。我们知道我们无法彻底消灭偏见,我们对于具有偏见的群体也影响甚微,但是我们可以从自我做起,减少自己的偏见,通过自己,影响在身边的人,从而促进整个世界相互理解与互信和友善。认识偏见,打破偏见;想要认识偏见,首先要承认的是偏见无处不在,承认它成为一切理性探讨的基石。

生活中的偏见无处不在,群体间的对立和冲突并不新鲜,这顽固的偏见是如何传播的呢?心理学家戈登·奥尔波特给出的答案之一是“顺应”。人类的“懒惰大脑”选择顺应文化传统,包括民族中心、种族主义、性别歧视等等。在家庭环境中通过“肌肉记忆”或微妙态度的习得,让社会中固化的偏见不断传承下去。正是因此,打破偏见才需要人们把自己置于文化传统的对立面,无谓的大声疾呼、通过“冒犯”引发思考与争辩。现代社会的文明,便是在人类一次次打破偏见的战役中进步的。社会中也存在很多的隐性偏见,但是我们自身却无法觉察到偏见的存在。这些偏见和认知盲区,会影响到我们的观点和态度。在生活中有意无意都会被自己的认知盲区影响,俗话说你只能赚到你认知以内的钱,所以我们如何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呢你,一定要打破认知盲区,以最开放的心态来对待世界和一切持续学习和迭代。并且用最开放的、最包容、接纳的心态对待我们身边的人。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芝诺有一个弟子请教他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一个人学到的知识越多越谦虚,越觉得自己的无知,然而一个一无所知的人反而偏执骄傲,自以为是呢?芝诺回答,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球,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的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我们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看待这个世界,因此所产生的想法都是主观意识,并不是完全客观的,当你老是喜欢对别人评头论足,还总是往贬低的方向去指手画脚时,往往映衬的是狭隘而又固步自封的自我内心想法。所以,未知全貌,不予置评。是一种礼貌,更是一种修养,人和人出生在不同的家庭,拥有不同的经历,遇到不同的人和事,这些个不同组成了这个独特的人。是的,你我都生活在偏见之中,人的一生就是走出偏见。所以一点一点打破偏见,成为更好的自己吧!

五、基督徒的偏见

造成基督徒偏见的因素很多,如:不信神的大能、先入为主的成见、个人特殊经历、不同的工作立场、逃避个人信仰上所面对的困难、想利用《圣经》达到个人的目的……等。在此略举七个造成基督徒产生偏见的因素,让我们避免陷入这类情形之中,虚心领受圣灵的教导。1、因不信而有的偏见。撒都该人的故事(参可12:18-27),注意在此所引经文第一句“撒都该人常说没有复活的事”,可见他们不信复活。他们原是重视摩西律法的犹太党派,多半是富裕阶层,对圣殿事奉有很大影响力,但他们不信复活。他们不明白《圣经》,不是因文字语言的缘故,是因不信而固执偏见。整个故事是因不信编出来的,以致无法领悟神的大能。不信《圣经》的结果,使人凭人的理智推想《圣经》,而产生偏见,所以我们若要正确的了解《圣经》,必须对《圣经》的记载和神的大能有信心,并倚靠圣灵的启迪(约16:13;林前2:11)。2、因先入为主而有的偏见。我们很容易受先入为主的观念所影响,比如:有人信主时他的教会是每主日记念主的,便认为记念主的聚会必须每星期一次。而且必须在晚上,必须用一个杯、一个饼。因为:保罗是在七日的第一日聚会擘饼(徒20:7);我们主耶稣设立新约是在晚上,跟门徒吃逾越节筵席以后设立的(太26:20-30)。只关乎外表的事,能照着《圣经》的榜样作,总是好事,然而如果解释《圣经》是受先入为主观念影响,因而可能有偏见。信徒不应为这一类并非绝对的事,起争论,不同心。所以寻找真理时要防备先入为主的观念。不要武断,要慎思明辨,要深入的领会,就能正确的了解及应用《圣经》了!3、因个别经验而有的偏见。抗日战争期间,有一个基督徒在逃避空袭时,躲在一道田沟里。但不久心中一直想起一节《圣经》,好像有一个声音对他说:“起来,向南走”。那是《使徒行传》8章26节圣灵对腓利说的话。这句话那么有力地感动他,很像有人对他说话那样,他就顺服那个声音,起来向南走了几百码,躲到另一道田沟里。后来,所有在他原先躲藏的田沟的人都被日机扫射死了。于是他就一直以为,要明白《圣经》不在乎花时间研读,全在乎听圣灵的声音。其实那一句经节,只是他个人特殊经历中的一次非常的应用而已!根本不能当作领会《圣经》的原则。可能在他一生中,神只在那一次用了那句经文提醒他,却不是说神会每次都这样对他说话,更不应教别人这样听从神的指引。

4、因逃避困难而有的偏见。我们不能否认有些人要信耶稣,为着受洗的问题,会遭受家庭厉害的反对,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不容易应付。可是从《圣经》的角度看,存这种态度来读《圣经》,就不能得到正确的领会;因为你已有一个自己必须解决的问题,有了一个心意,一直要寻找能逃避这困难的《圣经)根据。这样就失去了一心要遵行神的旨意的态度。这种心态不会找到真理的正意,纵然找到了,也不想承认。所以,除非放下偏见,不然就不可能正确的领会《圣经》。《路加福音》的强盗的确没有受洗,而得主耶稣应许和他同在乐园。但是,你不是钉在十字架上的强盗,你更不是现在就要死了,没有机会受洗。十字架的强盗的例子并不适用在你身上。5、因教会传统习惯而有的偏见。《马太福音》23章8-10,这段经文曾引起教会中的若干职分与信徒之间的称谓一些不同的意见。特别有人认为我们都只该用弟兄相称,不该称“牧师”等。有人说“弟兄”既是《圣经》用作信徒之间彼此的称呼,为什么还要用别的称呼?问题在于是否《圣经》除了“弟兄”之外没有用别的称呼?《圣经》不是也称“使徒”、“教师”、“长老”、“执事”……吗?另一方面“弟兄”在《圣经》中并非专用于称信徒。彼得在教会第一篇讲道中称那天从“天下各国”(徒2:5)来的听众(徒2:14)为“弟兄们”(徒2:29)。保罗又常用“弟兄们”称不信主的犹太人(徒13:26,22:1、5,23:1)。读《圣经》的人,要常存谦卑的心,在主的光中认识自己,才不至受各种偏见的蒙蔽。正如诗人所说:“在你的光中,我们必得见光”(诗36:9)。6、因寡妇的小钱与十分之一奉献的偏见。有人认为基督徒应当完全奉献,不是单单奉献十分之一。因而引“寡妇的奉献”为例。既然主耶稣称赞寡妇的完全奉献,可见主耶稣不赞成十分之一奉献。有时我们热衷于《圣经》某方面的真理,加上在真理上先入为主的观念,使我们对于别方面的真理有抗拒的偏见。这正是其中的一个例子。事实上主耶稣绝不会反对十分之一的奉献。主耶稣称赞寡妇之奉献,与祂是否赞成十分之一奉献无关。仅与财主们只把有余的钱奉献作比较,相比之下,寡妇的奉献更蒙主悦纳。主耶稣责备法利赛人时曾说:“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薄荷、茴香、芹菜,献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义、怜悯、信实,反倒不行了。这更重的是你们当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太23:23)。注意本节末句“那也是不可不行的”,正是指本节上文之十分之一。所以若把《圣经》有关经文合起来看,就不至于受偏见的影响了。

六、如何面对偏见和鄙视

造成偏见和鄙视的原因很多,有历史上的原因,比如:个别宣教士和“侵略”有千丝万缕的原因;有文化的排斥,因为基督教和西方文化关系比传统文化更亲密;有现实的原因,比如:当下信徒没有好的见证;也有纯粹的偏见,没有任何原因可言,没有任何理性可说。不过这也不必稀奇,在教会的历史中从未缺过偏见和鄙视,在教会的未来也不会缺少。我们基督徒要思想,如何面对偏见和鄙视?首先、以谦卑面对傲慢。尽管他们带着优越感在鄙视我们,但我们不得不说一个事实,他们并不是什么都懂。对于越来越专业化的今天,职能部门分管也非常精细,不是工作范围内的相关业务并不是人人都懂。当跨界的时候,有不懂是正常的。对一些不懂的事,人们要么表现出傲慢不屑一顾,要么就是存谦卑的心去了解。显然不是所有人都是谦卑的人。在世俗观念严重的人那里,社会职位和身份上比一些人高的时候,偏见和鄙视是免不了的。我们要像和平祈祷词里祷告的那样,不求被理解,但求去理解。无论存在怎样的悬殊,我们以谦卑面对傲慢,哪怕他们根本就瞧不起我们。毕竟对基督教历史有了解的人怎么都不会轻视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宗教信仰,另外就是一个高贵的人无论如何,没有理由因对方的出身、身份、信仰等原因去鄙视这个人。面对偏见和鄙视,我们要不卑不亢,谦卑的向他们讲解我们的信仰。其次、以包容面对无知。在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普通老百姓对基督徒带着偏见和鄙视,尽管他们自己迷信到初一十五、逢年过节都在路口画圈烧纸,无论办喜事还是办丧事对一个可以趋吉避凶的迷信活动都乐此不疲,尽管他们的工作和收入,家庭生活,道德品行都不见得比基督徒们好,他们就是带着满满的优越感来鄙视我们信耶稣的人。面对这样的人,我们只能去包容他们,就像主耶稣在十字架上说的话,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

再次、以做神儿女为荣耀。人是有虚荣心的,基督徒也免不了。虚荣和骄傲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骄傲是我们对自己的评价,虚荣却涉及我们希望别人对我们的评价。尽管基督徒也希望得到来自社会各阶层的肯定,却又不得面对如今我们还会面临一些偏见和鄙视的事实。当我们长期面对偏见和鄙视的时候要知道,不能因此而以做基督徒为耻。因为偏见是人们脱离客观事实而建立起来对人、事、物的消极认知和态度。大多数情况,偏见仅仅根据某些社会化群体的成员身份而对其形成的一种态度,并且往往是不正确的否定或怀有敌意的态度。偏见并不是我们真实的情况。我们教会虽然处于社会边缘,但我们并不是对社会毫无贡献的人,我们更不是穷凶极恶的地痞流氓。我们基督徒遵守神的话语,对人更有爱心,对工作更尽心尽职。我们每一个基督徒都是蒙了主耶稣救赎的大恩典,我们从此不再是罪的奴仆,而是神的儿女,是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我们要以做神的儿女为荣耀,因为神是让我们抬起头来的神,而世界不认识我们,鄙视我们,是因为他们不认识我们的父。主耶稣在世的时候,曾被那个时代的人藐视,到如今依然有无数人在藐视祂,不过耶稣依然是救主,是审判者;历代圣徒在世的时候,也同样被同时代的人鄙视,不过不影响历代圣徒们神儿女的名分;到如今基督徒依然被藐视是正常的,不要惧怕和羞耻,因为主的荣耀可以遮盖一切藐视,我们要抬起头来,以做神的儿女为荣耀,以十字架为荣耀!总括来说,论到偏见,首先要明白許多人並非天生存有偏見,而是受到周圍環境、教育和成長經歷影響而產生無意識偏見,並不幸地形成各種文化和社會現象。明白到我們均以某種方式或形式存在偏見之後,便要致力打破這些偏見,當中重要的一步是經常停下來,反思並反問自己對同儕的行為、反應、甚至想法會否讓人覺得有偏見。向他人展示最好的自己,並假設他們同樣存有善意,是識別和消除任何誤解、不愉快或惡意的有用步驟。

结语

偏见是心里的成见,是未经调查分析而得的结果;成见来自个人主观的要求。偏见是用非理性的态度和过份笼统的观念,狭窄地对待人、群体和种族。偏见是无知和傲慢的产物。人对事物理解不足,或受人的言论影响而产生偏见。偏见是一种思想、文化上的倾向,使人不假思索就妄下结论。偏见是思想上的盲点,让人看不到具体的客观事实。偏见像心里的墙,阻隔了美好的友谊,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天地里。偏见永远是不对的。在神的子民当中产生事实上分等的偏见更为恶劣。当世界范围内对基督身体的迫害不断增加时,对于那些试图将世俗观念凌驾于弟兄之爱之上的会众来说,需要格外警惕。這個社會常存在許多偏見,古人造這“偏”字很有趣,偏見,往往是因為把“人”給看“扁”了!我們常會在不經意用某些狹隘的標準與二分法去判斷、看扁一個人,且講得振振有詞、貌似神聖、自侍正統,但事實上卻是目光短淺、過於偏頗。每一個人都是上帝的原創作品,學習用更寬廣的心去看待一個人,我們會更能看到上帝在他身上的獨特美意。如果您已習慣於用某些簡化的標準去評論一個人的優劣,可能要小心!用過於狹隘、偏頗的標準去看扁一個人,有一天,他的表現不但可能會讓您跌破眼鏡,甚至會讓您因著自己過去對他的評論而冏於人前。如果現在的您正被某些人給看扁,也沒關係,此時您所需要做的決不是生氣,或是一昧的去迎合每一個人,而是找到上天造您的獨特之處,並活出它來!您的人生將會不同!相信您的轉變,未來也將會激勵更多原本不被看好的人。生活中每个人难免都会遇到一些波澜挫折,不必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只要你认真做好自己,自己问心无愧,无论走到哪都可以抬头挺胸,充满自信,你会发现天空格外的美,天很蓝,云好白,空气很新鲜,还有那自由飞翔的鸟儿,多么美的画面。凡是都往好的一方面想,也许这些对你有偏见的人,他们给予你打击,说不定还磨砺了你的意志,让你变得更加坚强。你要对自己有信心,努力奋斗,证明自己是很棒的,让他们刮目相看。总之,微笑面对别人,不管别人会不会以微笑来回应你,对别人友善,渐渐的,你会发现你身边的人对你会有变化的。就让我们一起「打破偏见的信心」,做一个蒙神喜悦的人。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