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小组分享 4月份 第二周 做在主身上

2018年 小组分享

4月份 第二周 做在主身上

"做在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主身上;若不這樣行的人,恐怕耶稣不认他。"誰能夠承受神的國?想要進天國的人,在地上應怎樣做?這應該是我們基督徒最關心的問題。耶穌基督在橄欖山上,對門徒說得很清楚,能承受神的國的人,是那些曾在祂需要時,給祂吃、給祂喝、留祂住、給祂穿、看顧祂、來看祂的人。雖然,我們不可能供應耶穌基督的需要,但祂卻給了我們最明確的指引:「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今天我們稱耶穌基督為主,我們稱自己為基督徙,祂親口吩咐我們要做的事,我們又是否有身體力行?弟兄姊妹在教會中唱詩敬拜、交通分享、互勵互勉,固然亦是神所喜悅的。但教會要顧的事,是否就只是這些呢?有不少教會中人認為,社會上的不公義、貧富懸殊的兩極、基層市民的苦況,這些都是社會問題,不是教會需要關心的問題,教會就應該顧好「神國度」的事,辦好教會的活動,廣傳福音,招聚信徒,建堂起樓,繼續拓展教會的規模,就已經足夠了。關注以至協助處理社會問題,徒費大量資源,卻對教會發展幫助不大,自然也難以被教會所重視了。主流教會如此的取態,與耶穌基督的言傳身教大相逕庭。耶穌基督雖然是有尊貴榮耀的主,但他卻不是高高在上的施捨,而是成了人的模樣,甘願降生在馬槽,成為貧苦大眾的一分子,走進有需要的人群當中,和他們一起生活。今天,我們看到最小的弟兄的需要嗎?教會作為基督的身體,有聽從基督的吩咐,走進人群當中,給他們吃、給他們喝、留他們住、給他們穿、看顧他們、來看他們嗎?教會擁有的資源,真的有適當地用在那弟兄中最少的一個身上嗎?耶穌基督不止吩咐我們要這樣行,更警告我們不可以不這樣行:「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不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不做在我身上了。」若不這樣行的,恐怕到了審判台前,耶穌基督也不會認他:「你們這被咒詛的人,離開我!進入那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預備的永火裡去!」

本周经文

马太福音 25:31-46

"31 当人子在他荣耀里,同着众天使降临的时候,要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32 万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们分别出来,好像牧羊的分别绵羊山羊一般;33 把绵羊安置在右边,山羊在左边。34 于是,王要向那右边的说:‘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35 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36 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 37 义人就回答说:‘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给你吃,渴了,给你喝?38 什么时候见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体,给你穿?39 又什么时候见你病了,或是在监里,来看你呢?’ 40 王要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41 王又要向那左边的说:‘你们这被咒诅的人,离开我,进入那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永火里去!42 因为我饿了,你们不给我吃;渴了,你们不给我喝;43 我作客旅,你们不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不给我穿;我病了,我在监里,你们不来看顾我。’ 44 他们也要回答说:‘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或渴了,或作客旅,或赤身露体,或病了,或在监里,不伺候你呢?’ 45 王要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不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不做在我身上了。’ 46这些人,要往永刑里去;那些义人,要往永生里去。”"

一、经文分享

本周经文內容綱要,是讲述主再來時對於世人的審判;世人乃是指主再來時尚存活的人。在第31至32节里的 “分羊的比喻” 中,基督将万民最终的归属,提前讲解给我们听,目的要我们明白 “划分善恶,决定永生永死” 的标准。基督耶稣提示我们进天国的秘诀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 所以我们必须善用神的恩赐,服务弟兄姐妹,特别是那些无力回报的人。耶穌再來時,在建立千年國之前,聚集一切從大災難中出來的萬民,到榮耀寶座前在地上受審判,祂將綿羊和山羊,代表義人與惡人(太廿五37,41)分別出來。義人因愛人而愛神,他們在生活行為上有美好的見證、蒙主賜福,得以承受千年國度進入永生;惡人因無愛人愛神,未曾信主,在他們的生活行為上沒有美好的見證,受到主的咒詛,進入永火的地獄裡,受到永遠的刑罰。這樣向兩種義與不義的人施行審判,定下永生永死,都是永遠兩種不同的結局,來讓世人要警醒明白,這永火的地獄原不是為人預備的,乃是為魔鬼和牠的使者所預備的(太廿五41)。神是為人預備了承受那永生的國度,因祂不願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得救,得享永生的福氣。

在第33至34节里主耶稣把綿羊安置在右邊,把山羊在左邊,并向那右边的说: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綿羊大概是指那些沒有服從那敵基督者的人,他們並沒有受他的印記。在那大災難期間 (參太二十四21),他們善待主內的弟兄,好像那善待保羅的百夫長猶流 (徒二十七1、3)、米利大海島上的土人 (徒二十八2、7-10),並義大利營的百夫長哥尼流全家,他們在未曾得救以先 (徒 十一14),都是虔誠人,並且敬畏神,赒濟百姓,常常禱告 (徒十1-2)。至于山羊大概是指未曾信主的外邦人。這些人沒有善待主內的弟兄,當主降臨時,他們也沒有悔改歸主,他們好像那些當以色列人出埃及時,沒有拿食物和水,在路上迎接以色列人的摩押人 (申二十三4)。在猶太國裏的綿羊多數是白色的,山羊多數是黑色的,但本處的界定法,未必有意表示綿羊是善良的,山羊是兇惡的,乃是表示在耶穌降臨的時候,有兩等人,他們必如綿羊和山羊,會明顯被分別出來,不能隱藏 。至于向那右邊的說,主耶穌說本節的話,是正在被猶太人棄絕的時候 (太二十六2),雖是如此,祂仍以自己為審判世人的主,審判世人的王,不單是猶太國的王,乃是作世上一切君王的元首 (啟一5),就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祂將來審判人。天父雖已將一切審判的事,全交給主耶穌 (約五22),耶穌卻設有憑自己的意思去施行審判,乃是遵著父的旨意作一切的事 (約五30)。所以稱在右邊的人說,你們這些蒙我父賜福的,世人將來所要得的尊貴和榮耀,都是由於父神所賜的。福是父所賜的,禍卻是人自招的。那些在右邊的人,既是蒙父賜福,又承受國度的,就暗指他們所得的,不是因著自己的功勞,乃是出於神的恩典,這樣,他們必是神的兒女,因為保羅曾說,既是兒女,便是後嗣 (羅八17)。

主耶稣在第35至36节這兩節提及六件憐憫人的事,前三件似乎較易實行,人人都認為是應當行的,就是仇人餓了或渴了,按側隱之心,是應該給他吃喝的 (箴二十五21-22;羅十二20),而且在猶太地接待出門的旅客,是人不可缺少的德行 (伯三十一32);至於後三件,卻是難行的,把衣服給赤身的人穿,是顯明捨己之心;看顧病人,是顯明側隱之心;惟有到監裏去看顧被囚的人,是格外難的,因為古時的監牢大多是極其污穢,其間所用的刑罰,也多是異常殘忍,所以到監獄裏去看顧被囚的人是少有的。以上所提及的六件事,可代表主所喜悅的一切善事,顯明行這些事的人,是有憐憫、仁愛、捨己和好善的心。主耶穌曾為我們立下榜樣 (羅十五3;林後八9;腓二4-5)。在末世的大災難中,必有許多信徒受大逼迫,主在此處所提及的六件善事,到那時不但愈發需要,也是愈發難實行的,因為人作這些事,是表示他們同情那些受逼迫的基督徒,可能自己也會因此而受到迫害,所以到那時人若這樣行,就更可證明他們愛心的實在。

本周经文第37至46节经文告诉我们,真正的善行,常是不自覺的,是愛心的自然流露,這在主面前才有價值。凡在事奉中滿了自覺,自以為曾為主作了多少的事工,反而要被主責備說:『我從來不認識(稱許)你們』(參太七22~23)。至于王說:“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 这句话提醒我們要小心,不可輕看這小子裏的一個 (參太十八10);我們任何善待弟兄的行為,也要存著作在主身上的態度,而不可指望弟兄的感恩回報。人只有透過愛弟兄的行為表現,才能真正領悟到愛神的意義。天國的賞賜是賜給那些不計較報償而甘心服事的人。信徒無論是多麼微小,多麼軟弱,主都能夠進到我們的感覺裏頭,祂都會與我們感同身受,這是何等的體恤 (參來四15)!再者,神為人豫備的,原是福分,不是咒詛;神向我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 (參耶廿九11)。人若招致咒詛和災禍,都是自作自受。火湖原不是為人豫備的,但若有人執迷不悟,跟隨魔鬼和牠的使者背逆神,結局就要與牠們同受火湖的苦。他們被主定罪,只不過沒有顧念到別人的苦情,可見憐憫人的重要性。因為那不憐憫人的,也要受無憐憫的審判;憐憫原是向審判誇勝 (參雅二13)。

二、信仰功课

耶稣在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共讲了三个比喻,第一个是十童女的比喻,第二个是按才受托的比喻,第三个是山羊与绵羊的比喻。这三个比喻都显示了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最后的审判。马太福音主要讲耶稣是旧约中预言的弥赛亚,是天国的君王。耶稣把山羊与绵羊的比喻作为本章也是整卷书最后的一个比喻,并在其中采用了 “人子” 的称谓,是要宣告自己的王者身份。自然,这个王也有权柄和能力对万民进行公义的审判。耶稣不仅藉着这个比喻进行喻道,而且也有预言的含义,整段话完整地描述了谁来审判、审判谁、审判的标准是什么、审判的结果如何等这样一个清晰又节节相扣的故事情节。再者,比喻交代了末日必有审判这个事实。耶稣的生、死、再来及最后进行公义审判是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最后审判是这个完整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耶稣每次宣讲审判的比喻,经常都用 “世界的末了”(太13:39-40,49)、“人子在他荣耀里,同着众天使降临的时候”(太25:31)、“主人来了”(参路12:37;太25:19)及 “于是,王要……说”(太25:34)等语气来讲再来与审判的信息。耶稣要藉着这些词告诉人们,他不光是世人的救主,也是宇宙的主宰;不仅是神的儿子,也是再来进行审判时的审判官;不但是人子,也是永远的王。从背景看到,耶稣生活的时代,人们不相信耶稣,不相信有世界末日及神最后的审判,人们的品德良莠不齐,道德标准模糊不清,社会上出现许多不公平和不公义的现象。因此耶稣在比喻中强调,无论怎么样,审判总归会有的,好的就是好的,坏的就是坏的,人的品德和行为与审判的结果有直接关系。

同时,在这个比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耶稣二次再来审判 “万民” 的时候,其核心标准当然也就是爱。在这个比喻中,尽管右边的与左边的回答是一样的:“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给你吃,渴了,给你喝?什么时候见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体,给你穿?又什么时候见你病了,或是在监里,来看你呢?” 但结果却截然不同,主要区别在于,右边的 “给” 他人以帮助,左边的却 “不给”;右边的 “肯做” 善事,而左边的则 “不肯做”。安置在王右边的之所以蒙福并承受神的国,是因为他们无意间行出了属神的爱心,能够 “给”,能够 “做”;反之,安置在王左边的之所以受到惩罚,要到 “永刑里去”,是因为没有爱心,看不见他人的需要,既 “不给”,也 “不肯做”。

耶稣藉着这个比喻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不仅是警告当时的人,也为今天的信徒敲响了警钟。那就是,神对世界最终会有审判,到时神会以 “爱” 这个标准对站在基督台前的 “万邦万族和万民” 进行公义的审判,他要把行善的、行恶的分别出来,如同牧羊的人把绵羊与山羊分开一样。每个人能否在基督的台前站立得住,不光是看自己在世界上的时候会想什么、会说什么,会写什么,会唱什么,更重要的是看内心有没有爱,有没有恻隐之心,有没有因爱神而爱人,随时给人以帮助,尽力为善,在每一个小人物、每一件小事上践行出自己的信仰。(参雅2:14-26)所以,今天一切跟随基督耶稣的信徒,不单要随时随在地在言语、行为、爱心、生活与为人上为主做出美好的见证,同时也要在世人面前展现出基督的形象,随时结出仁义的果子作为自己在基督台前公义审判时的确据。

三、做在主身上

太廿五40『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傳統教會常常勉勵弟兄姊妹幫助弱勢,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幫助社會中的弱勢,教會以這節經文鼓勵弟兄姊妹幫助有需要的人,投入社會救助的工作/社區的工作,耶穌期望衪的兒女們,投入在有需要的人身上。 我们基督徒都知道,在教会里要爱弟兄,但我们该如何爱弟兄,如何把这种爱行出来,却常被部分弟兄姊妹忽略。

1、在教会中,基督徒该如何爱弟兄

基督徒对爱弟兄的观念都非常熟悉,那我们在教会中该做什么?首先,我们需要的是行动,而不只是言语。这是极为关键的一点!有些基督徒明白爱弟兄的道理,甚至说起来能头头是道,却较少在教会中实践这个真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缺憾。使徒约翰告诫我们:小子们哪,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约一3:18)其次,我们要去切实帮助教会中有实际困难和需要的肢体。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太25:35-37)这就是主要我们做的,供应人的基本需要。就是在今天的教会中,依然有些弟兄姊妹缺衣少食,对于这样的弟兄姊妹,教会肢体应该遵照神的教导,切实供应他们的日常所需。若是弟兄或是姐妹赤身露体,又缺了日用的饮食,你们中间有人对他们说:“平平安安地去吧!愿你们穿得暖吃得饱,” 却不给他们身体所需用的,这有什么益处呢?(雅2:15-16)除个人懒惰的原因外,教会绝不应该让任何信徒有日常饮食的担忧,这是教会的底线,也是教会的责任。否则,就是在违背神的命令了。

2、我们用什么方式做这些事呢

这些善事,我们不仅要做,而且要主动地去做,这是主耶稣对我们的要求。不是等到别人把需求都摆在我们面前了,我们再去做,而是要我们用心观察别人的需要,然后主动去做。这就要求每个基督徒在聚会的时候,做个有心人。在平常交通或别人报告代祷事项的时候,要留意听别人的需要,不能麻木不仁,无动于衷,好像其他人与自己无关。我们要常把弟兄姊妹的需要放在心上,看看自己能做什么,然后给别人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是每个基督徒的本份,当然,我们也要有属灵的分辨力,不要被别有用心之人迷惑。有些别有用心的人知道教会提倡爱心,知道弟兄姊妹都心地善良,就常常在教会里诉说自己的需要,想从弟兄姊妹那里捞取物质的好处,甚至在教会里找一些弟兄姊妹借贷。针对这种现象,基督徒也要警惕,不要被这些人的言语迷惑,而要在圣灵的带领下祷告寻求,了解此人是真心来信主的,还是存心捞好处的。另外,撇开有人想有意欺骗会众不谈,单就是否常常诉说自己的缺乏而言:常喊的不一定真缺,不喊的不一定不缺。只是各人信心大小不同而已。我们要有一种智慧:要帮助谁,不是看这个人是不是老在讲自己的难处,而是要祷告,求圣灵的带领。

3、做在谁身上?

以上这一切事情,最后要做在谁的身上呢?当然是做在最需要的人身上,而且更进一步。主耶稣要求我们把一切的爱心都放在最小的弟兄,也就是教会中最不起眼的弟兄身上。主耶稣当然不是说,弟兄姊妹们不要爱传道人,长老、执事这些服侍神的人,而是说,我们更应该爱那些最卑微的弟兄姊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我们的爱心。任何时代的教会,都会有各式各样的人。神拣选各个社会阶层的人进入教会。所以在教会中,有人富足,有人贫穷;有人尊贵,有人卑下。但神要求我们,把眼光放在最弱小的弟兄身上,以彰显神的慈爱与公义。若有一个人带着金戒指,穿着华美衣服,进你们的会堂去,又有一个穷人,穿着肮脏衣服也进去;你们就重看那穿华美衣服的人说 “请坐在这好位上”,又对那穷人说 “你站在那里”,或 “坐在我脚凳下边”,这岂不是你们偏心待人,用恶意断定人吗?(雅2:2-4)

4、不求回报

在做了这一切之后,我们还不能求任何的回报。在本周经文中,主耶稣没有特别提到这一点,但在其他经文中有提到:所以,你们施舍的时候,不可在你面前吹号,像那假冒伪善的人在会堂里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荣耀,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你施舍的时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要叫你们施舍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查看,必然报答你。(太6:2-4)当我们去帮助教会中那些最贫寒弟兄姊妹的时候,我们不应想到要有回报。因为如果我们想得到地上的回报,就是私欲了!主要求我们,不仅要去做神要我们做的事,更应该抱着正确的心态去做,否则我们就会中撒旦的诡计。

四、兩種羊,你屬哪一種?

主耶穌以綿羊和山羊的比喻解釋,不是所有「信耶穌」的人都可以承受主的國。耶穌運用了《以西結書》三十四章17節有關綿羊和山羊中間的審判。由於綿羊和山羊有不同的習慣和性情,所以牧羊在入夜時,會把羊群中的綿羊和山羊分開,將山羊帶回羊棚。在巴勒斯坦地,夜上氣溫寒冷,所以山羊回到羊棚過夜;相反,綿羊厚厚的羊毛,使牠們能抵禦寒冷的氣溫,可以繼續逗留在草場上過夜。綿羊和山羊的比喻,借用實際的牧羊情景,把區分的意思帶出來。然而,比喻不單要導出區分這個主題,當耶穌稱山羊是受詛咒的時,便要從耶穌時代的蓄牧文化去掌握當中的意思。無論是綿羊,還是山羊都是猶太人主要的肉類食物,不過綿羊較山羊有更多羊毛、脂肪,而且性情又比山羊溫馴得多,所以價值也比山羊貴重。山羊的性情比較野性,耶穌就用這特徵來比喻叛逆的門徒。換言之,綿羊和山羊的比喻要指出在主再來的日子,耶穌會把順服的和不順服的區分出來,把不順服的,送「往永遠的懲罰裏去」,留著順服的「往永生裏去」。

在比喻中,綿羊和山羊的分別,在於前者願意與王同行,而後者卻把王拒諸門外。在35-36節,耶穌對綿羊(義人)說:「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我渴了,你們給我喝;我在異鄉,你們收留我;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照料我;我在監獄裏,你們來看我。」接著在40節,耶穌再說:「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些弟兄中一個最卑微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由此可見,耶穌要求門徒成為卑微者的同伴。從另一個角度看,真真正正侍奉主的,就是以服侍主的心,去服侍卑微的人。當耶穌讚許綿羊(義人)時,綿羊(義人)的反應感到驚喜,並且說:「主啊,我們甚麼時候看見你餓了,給你吃,渴了,給你喝呢?甚麼時候看見你在異鄉,收留你,赤身露體,給你穿呢?又甚麼時候看見你病了或在監獄裏,來看你呢?」(37-39節)義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曾服侍主。當我們把40節耶穌的回應一併地進行閱讀,便會發現義人根本不是帶著某種動機去服侍弱勢社群,他們的善行是發自內心。因此,綿羊不單成為了上帝的同伴,更因為這一群順服的羊,早已把上帝的律化成自己的生命,在不經不覺中成為了上帝的同伴,把當下見證上帝的國。

我們都會自稱自己是主的羊,但羊是有兩種。雖然綿羊和山羊都是被牧羊人的看顧,是這位好牧人的羊,但最終能被揀上的,就只有順服、聽命的綿羊。那麼,你到底屬哪一種羊呢?環顧自己的生活,你是順服嗎?你重視上帝的國度嗎?你能配合上帝的心意,成為弱勢社群的同伴嗎?假如,你無法改變自己的價值觀,改變自己的目光,使自己成為弱勢社群的同伴,恐怕你仍未被上帝的國度改變,你只不過是牧場上的山羊。無論是「十個童女的比喻」、「三個僕人的比喻」,抑或是「綿羊和山羊的比喻」, 這三個比喻正警告門徒不要以為自己已得著「永生」。假若他們不儆醒地渡日,按著召命(作主門徒)、恩賜(權柄與能力),及使命(與人同行)生活,在主再來的日子,他們的結局很可能像那五個愚拙的童女、那個領一他連得個銀子的僕人,和山羊一樣,被拒諸救恩的門外,在黑暗的刑罰中痛哭切齒。

结语

在使徒保罗的书信中也是如此要求基督徒的: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罗12:17)。基督徒当尽的本分不仅是在教堂里要虔诚地参与礼拜,而且基督徒也应该积极参与社会的一切慈善事工。而且基督徒所需要的是在爱人如己的前提下去参与一切爱的行动,也就是说,这种爱心必须是发自内心的,这样的爱是毫无妒忌、毫无贬损地对别人的价值和能力的真诚肯定和接受。因为如果缺少在内心中对别人的关注而只有外在的慈善行为,那么就不应该是真正的慈善工作,这就告诉我们,基督徒的善行不能是沽名钓誉的,不能是动机不纯的。在纯洁的动机下基督徒要见证的善行就如耶稣在《马太福音》25章中说到那一些具体的事情:“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 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 归纳耶稣的话语以后就知道基督徒的本分包括这样几项内容:给饥饿的人食物; 给干渴的人饮水;照顾无家可归的人;给赤身裸体的人衣服穿;看顾那些患病的人;探望那些需要安慰的人……。这一些就是真正的基督徒显著的特征,是天国子民当尽的本分。阿门!